“中秋饭桌上,茅台还在通达配资,只是没人拆。
这不是段子,是山东一家连锁烟酒店老板昨晚发的朋友圈。
配图是堆到天花板的飞天,配文一句:今年中秋只卖出一箱,还是老客户买来送人,对方最后又原封不动拎回来。
评论区里一片“+1”,像一场无声的倒闭预告。
中国酒业协会刚出的数字更冷:8个月,全国白酒产量直接掉两成。
往年靠“金九银十”续命的次高端,今年双节动销直接砍了快三成。
另一边,i茅台的报表却红得发紫——线上卖了15%增量。
同一拨消费者,手指比喉咙诚实:要喝,但别在酒桌喝。
纪委的新规把最后一丝“公务掩护”也掐了通达配资。
以前招商还能借“考察”之名开两瓶,现在连酒精检测仪都塞进廉政考核,谁敢端杯谁写说明。
政务商务场景占比三成以上的区域酒企,库存直接爆仓。
更狠的是年轻人干脆不陪你玩。
京东的报告里,Z世代把无醇啤酒买出两倍多的增长,白酒在18到25岁人群里只剩6.8%,比奶茶里的椰果还边缘。
茅台也慌,整出“茅小凌”雪糕2.0,想靠甜品刷存在感。
可吃完雪糕,谁还会顺手买瓶飞天?
酒桌文化正在失去它的“社交货币”属性。
过去一杯下去通达配资,合同就敢签;现在00后一句“我酒精过敏”就能让全场尬住。62%的00后直言讨厌劝酒,不是不能喝,是不想用身体给你做人情。
小瓶装、国潮联名、盲盒酒,该试的都试了。
江小白的小瓶还能靠文案续命,复购两成多;其他品牌联名款动销不到四成,仓库里堆成积木。
日本当年也走过这条路。
上世纪90年代,他们威士忌销量腰斩,无醇饮料悄悄爬升。
社会关系从“公司+酒馆”转向“兴趣+社群”,酒的角色从“服从测试”变成“自我奖赏”。
中国正在复制同一套剧本。50、60后把68%的白酒喝掉,可他们也在退休;00后更愿意在游戏里组CP,在飞盘局上认识合作伙伴。
数字社交不需要“先干为敬”,圈层化娱乐自带信任。
未来酒局长什么样?
大概率是:
想收藏的,继续抢茅台,越贵越香;
想微醺的,抓起无醇气泡酒,拍照发小红书;
想叙旧的,围炉煮茶,顺手开一瓶200ml的小酒,喝完就散。
至于那些靠“开瓶费”活着的经销商,得赶紧找第二条腿。
有人开始给企业定制酱香巧克力,有人把仓库改成剧本杀场地——酒还在,故事换了主角。
最后一问:如果下次聚会,主人直接上“酒精度0”的“白酒风味饮料”,你会举杯,还是转身就走?
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